Search

心理治療跟運動評估其實蠻像的

剛開始接觸運動體適能領域的時候,其實...

  • Share this:

心理治療跟運動評估其實蠻像的

剛開始接觸運動體適能領域的時候,其實對於運動評估並沒有想太多,純粹只是因為興趣,後來在教學的過程中開始會慢慢的去看學生的動作,才開始對於治療產生興趣,畢竟騎飛輪就三個動作,但每個人做出來的狀態和感受真的完全不一樣,也因此我開始慢慢的接受運動評估的概念,才開始學習這方面的知識,這才發現其實運動評估的脈絡跟心理治療很像,甚至可以說完全一樣,只是目標一個在生理一個在心理。那詳細的作法可以怎麼做呢?我將作法稍微整理了一下,可以依序分成以下幾點:

1.事前評估
心理治療在接案前,都會有所謂的初談,目的是評估個案在接受會談前的狀態為何,以便作為之後會談的基礎。而運動評估也是如此,在開始前就要對個案的狀態做出主客觀的評估,例如身體質量評估表、inbody等等,讓整個矯正與評估能有所依準。

2.設定目標
針對個案的狀態,心理治療會跟個案討論並設定出一個會談能達到的目標,這些目標包含近程中程遠程的階段性目標,同樣的運動評估也是。

3.找到模式
心理治療的會談,有個很重要的關鍵因素,是找到個案的循環或行為模式,這個狀態有很多說法,像是迴圈、結或是固著點等,而透過會談,我們可以期待幫助個案打破這樣的循環,甚至重新建立新的循環。而運動評估也是如此,透過發現個案在運動過程中因為習慣或是過往的舊傷所造成的運動不適或是特殊現象,進行評估和矯正,以期能夠建立更穩定更好的運動模式。

4.此時此刻
這其實也是心理治療跟運動評估很有趣的地方,其實不少人都會想說為甚麼要去找心理師或是運動教練,他們教的很多東西我自己在網路上或書上也都找得到,為什麼要花錢。可是其實當下立即性的回饋,才是這樣的治療歷程最珍貴的地方。原因在於模式出現的瞬間,一個好的治療者可以當下提供回饋,以便立即進行修正和改變。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是很多人可能並不清楚自己深蹲的姿勢哪裡跑掉,只知道早期書上或網路上說的膝蓋不能超過腳尖,但卻忽略了其實會有個別差異,以及重點是發力位置而不是膝蓋腳尖的相對位置這麼簡單。所以每當有人問我類似的問題時,我也經常會回如果可以請去找心理師或教練當下提供你回饋並介入,不然做的再多,問題可能永遠都還是問題,甚至產生更多的問題。

5.及時修正尊重個別差異
在做完即時的介入和回饋後,心理治療跟運動評估都需要依照個案的狀態提供修正和調整以符合個案的需要,改變並非一次就可以到定位,需要不斷的調整,並符合個案當下的狀態,也因此每次的會談過程,都是在4跟5兩個狀態中不斷的反覆修正調整。

6.回家作業
一個好的治療歷程,讓個案可以回家練習是必須的,一方面可以培養個案的覺察,一方面也可以透過練習,讓個案可以培養新的模式或循環,也因此回家作業是很重要的,而每一次的會談或上課開始前,也可以藉由去檢視個案的回家作業完成狀況來了解個案的狀況,重新回到1的評估。

7.同理與傾聽
其實很快會發現,只要治療的本質有關係的存在,同理跟傾聽就變的非常重要,心理師跟教練能不能貼近個案的感受,能不能理解個案的需要,能不能讓治療關係變得舒服可信任,都是讓治療能不能持續下去的因素。

8.抗拒改變
這其實是很有趣的事情,在心理治療跟運動評估中也經常會遇到個案不願意改變,或是退回的狀況出現,而理由多半是因為這個新的模式讓個案不適應或者是因為無法讓個案使用舊有的因應系統而產生的不舒服。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運動評估後,我們為了讓個案使用正確的肌肉運動,因而在運動模組或重量上可能就不會像以前這麼強,畢竟目的是在感受和調整,但這樣可能會讓個案覺得不習慣或覺得重新訓練很煩。

所以,其實心理治療跟運動評估是一樣的,畢竟我們為了讓自己可以活的更長更久都應該要善待和了解自己的身體和心靈。所以請不要說我可以自己來,因為實際的狀況可能沒有你想的這麼簡單。
#ipure #fitnessrider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 #心理治療 #運動評估 #運動矯正 #nscacscs #strongbyzumba™ #strongbyzumba #zumbaismylife #心理治療的歷程 #運動評估的歷程 #心理師的運動人生 #善待自己 #善待自己是一種生活態度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一個心理師,愛上了運動,展開了一段身心平衡的旅程。讓我們健體健心,?
View all posts